國家規劃

6774澳门永利科研團隊簡介

一、楊家寬團隊 (固廢資源化及環境風險控制團隊)

本團隊由6名老師組成,其中教授2名(楊家寬、胡敬平),副教授4名(侯慧傑、劉冰川、梁莎、肖可可)。團隊負責人是楊家寬教授。團隊的主要研究方向為典型固廢處理處置及資源化、固廢環境風險控制以及環境電化學及功能材料等。

二、肖波、胡智泉團隊 (生态能源技術團隊)

本團隊由5名老師組成,其中教授4名(肖波、胡智泉、郭利民和吳旭),講師1名(劉石明),團隊負責人是肖波教授和胡智泉教授。團隊的主要研究方向為綠色能源及其清潔工業技術,重點研究生态修複與高效能源植物、綠色生物低成本高品質能源轉化技術及綠色工業技術及裝備。具體為:

1)生物質高溫燃燒技術

2)基于水生植物的生态修複及生态能源技術

3)生物質能源化工技術

4)電化學環境與能源技術

5)生物質原油技術

三、胡輝團隊(大氣環境保護團隊)

本團隊由3名老師組成,分别為胡輝教授、李勝利教授和廖利教授,團隊負責人為胡輝教授。團隊的主要研究方向為大氣環境保護與污染控制。

四、王松林、康建雄團隊 (固體廢物處理團隊)

本團隊由6名老師組成,其中教授2名(王松林、陳朱蕾),副教授3名(康建雄、任擁政、劉冬啟)和講師1名(姜薇)。團隊負責人為王松林教授和康建雄副教授。團隊主要研究方向為固體廢物處理及其污染控制。

五、張延榮團隊(太陽能環境修複團隊)

本團隊由2名老師組成,分别為張延榮教授和龔建宇副教授,團隊負責人為張延榮教授。團隊的主要研究方向為:

1)可見光光催化納米材料的研發。

2TiO2基光催化及其耦合技術用于環境修複。

3)基于TiO2基光催化的傳感器技術。

4)基于碳材料的高級氧化技術用于環境修複。

六、吳曉晖團隊(綠色環境修複團隊)

本團隊由7名老師組成,其中教授3名(吳曉晖,周濤,陳靜),副教授3名(王琳琳,毛娟,劉正乾)和講師1名(陸謝娟)。團隊負責人委吳曉晖教授。團隊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及市場上的技術需求,正在開展廢水中氮/磷回收、高鹽廢水 “近零排放”及污染場地原位修複技術的相關研究,力争在2020年(聘期末)取得相關技術的突破。



七、胡平放團隊(地熱能、地源熱泵與蓄能團隊)

本團隊由3名老師組成,其中教授1名(胡平放),副教授1名(朱娜)和講師1名(雷飛)。團隊負責人為胡平放教授。團隊主要研究方向為地熱能與地源熱泵,相變蓄能建築。

八、徐新華團隊(建築環境與能源及控制團隊)

本團隊由6名老師組成,其中教授2名(徐新華,王勁柏),副教授4名(沈國民,于靖華,王飛飛,剛文傑)。團隊負責人為徐新華教授。團隊的主要研究方向為高性能建築圍護結構、建築環境及污染物控制以及基于建築需求響應的分布式能源系統的優化與調控。



九、管延文團隊(燃氣儲配及高效能源利用團隊)

本團隊由3名老師組成,其中副教授2名(管延文、劉文斌),講師1名(蔡磊)。團隊負責人為管延文副教授。團隊的主要研究方向為燃氣輸配系統安全及優化、燃氣高效利用及分布式能源系統、燃氣燃燒理論及碳減排、生物質燃氣與常規燃氣匹配性研究。

十、王宗平團隊(水質安全與水污染控制團隊)

水質安全與水污染控制團隊由6名老師組成,其中教授3名(王宗平、陳海濱、周愛姣),副教授1名(謝鵬超)、副研究員1名(郭剛)和講師2名(馮曉楠、苗蕾)。團隊負責人為王宗平教授,團隊顧問為陶濤教授。團隊的主要研究方向為:

(1)飲用水安全新理論與實踐

(2)污水深度處理理論與技術

(3)海綿城市與水力水質模型

(4)垃圾收集與轉運



十一、陳勇團隊(水質淨化與環境健康團隊)

本團隊由3名老師組成,其中教授1名(陶濤),副教授1名(陳勇),講師1名(羅凡)。團隊顧問為陶濤教授,團隊負責人為陳勇副教授。團隊的主要研究方向為水質轉化過程、水處理高級氧化以及水質安全調控與健康保障。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