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習近平主席在博鳌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的主旨演講中對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做出了高度評價。1978年,在鄧小平先生倡導下,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标志,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曆史征程。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不僅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為世界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改革開放之所以被稱為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原因就在于這場偉大革命引領中國人民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廣闊道路,迎來了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光明前景。改革開放所媲美的中國第一次革命,乃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它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建立了新中國,确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實現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巨大轉變,同時也創新和完善了中國的發展道路。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改革開放為中國帶來的變革是深層次的、全方面的。在經濟建設方面,經過四十年的高速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彙儲備國。在制度建設方面,中國既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既“摸着石頭過河”又加強頂層設計,成功開辟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立足自身國情和實踐,從中華文明中汲取智慧,博采東西方各家之長,堅守但不僵化,借鑒但不照搬,在不斷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發展道路。在文化建設方面,中國人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現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相互激蕩、觀念創新和實踐探索相互促進,充分顯示了思想引領的強大力量。在改善民生方面,中國共産黨始終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中國人民生活從短缺走向充裕、從貧困走向小康,現行聯合國标準下的7億多貧困人口成功脫貧,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總數70%以上。在對外開放方面,中國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奉行互利共赢的開放戰略,不斷提升發展的内外聯動性,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更多惠及其他國家和人民。
中國進行改革開放,順應了中國人民要發展、要創新、要美好生活的曆史要求,同時也契合了世界各國人民要發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時代潮流。
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後,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談到:“中國人民将同各國人民一道,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1956年11月12日,在為紀念孫中山誕辰90周年發表的文章中,毛澤東主席首次提出“中國應當對于人類有較大的貢獻。” 1985年,鄧小平同志講道:“到下世紀中葉……社會主義中國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們就可以對人類有較大的貢獻。”中國在對外開放中展現大國擔當,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貢獻者。
2017年,習近平主席受邀出席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作題為《共擔時代責任,共促全球發展》的主旨演講。在演講中,習近平主席特别提到了中國為世界經濟發展所做的貢獻:“1950年至2016年,中國在自身長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情況下,累計對外提供援款4000多億元人民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累計吸引外資超過1.7萬億美元,累計對外直接投資超過1.2萬億美元,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年均在30%以上。”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促進了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
2013年秋天,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倡議。2017年5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習近平主席在開幕式的主旨演講中指出:“4年來,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支持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安理會等重要決議也納入‘一帶一路’建設内容。‘一帶一路’建設逐漸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變為現實,建設成果豐碩。”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源于中國,但機會和成果屬于世界。
“中國40年改革開放給人們提供了許多彌足珍貴的啟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曆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習近平主席在博鳌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如此總結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
中國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經濟繁榮,國力昌盛,人民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今天,我們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标。四十年來,我們取得了偉大成就,但同我們的遠大目标相比,同人民群衆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我們沒有任何理由驕傲自滿、固步自封。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仍處于并将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已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了我國在改革開放進程中仍然存在的一些問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環境保護任重道遠;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社會文明水平尚需提高;全面依法治國任務依然繁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強;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進一步落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新的國際國内形勢下和新的曆史起點上,中國未來的發展必須靠改革開放。變革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問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雖然我們已走過萬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斷跋山涉水。在新時代,中國人民将繼續自強不息、自我革新,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敢于向頑瘴痼疾開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将改革進行到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實踐證明,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條件下進行。
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總結發展經驗、乘勢而上,繼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定不移深化各方面改革,堅定不移擴大開放,使改革和開放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必将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