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環環相助——毛南文化深入研,鄉村現狀全面查
毛南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目前約有10萬餘人,主要聚居在全國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區、世界自然遺産地——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在長期的生産、生活實踐中,毛南族形成了獨特奇異的風俗習慣,也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文化藝術。毛南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産,以飼養業和副業為輔,主要種植雜糧,少數地區種植水稻。
7月12日,6774澳门永利“環江綠韻”鄉村振興實踐隊前往走進毛南族博物館,領略悠久神秘的毛南文化;奔赴可愛新村和洛陽鎮地蒙村,深入了解鄉村振興現狀和難點。

12日上午,實踐隊走進毛南族博物館。博物館總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擁有1000餘件館藏文物的毛南族博物館,是毛南族悠久曆史的見證,也是毛南族獨具魅力的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博物館一樓設序廳和專題展廳,專題展廳設有至今仍保留着近乎完整的原生态文化形态的毛南族“肥套”、毛南族分龍節、毛南族民間傳統體育、毛南族花竹帽編織技藝、銅鼓鑄造技藝。博物館二樓為基本陳列展廳,以毛南家園為主題,分别展示民族建築、碑刻、匾額、石雕藝術、生産生活用具、飲食文化、紡織染工藝、民間禮俗、毛南山鄉新貌。博物館三樓則是環江革命陳列館,通過國片、文字、實物、雕塑、影像等形式,系統展現和反映環江人民在各個革命時期的光輝曆程。
展陳文物中特别是形态各異惟妙惟肖的“肥套”傩面具給實踐隊員留下深刻的印象,傩面具既是毛南族古老文化的“活化石”,也體現了多民族互融互促的曆史故事。與博物館工作人員交流過程中,我們發現毛南族傩面具正面臨傳承漸失的困境。由于傳統的文化和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産生沖突、文化傳承的培養受限等問題,毛南族的民族文化自信意識仍需加強,毛南族傩面具的傳承也面臨很大的考驗。
在可愛新村,實踐隊與當地居民親切交流,了解易地搬遷之後如何走向鄉村振興。可愛新村團委書記黃必樂向實踐隊介紹,可愛新村位于廣西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大安鄉,原為典型的石山區貧困村。2012年起,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搬入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新村。新村分為住宅區、休閑旅遊服務區和感恩文化園,公共服務設施完備,并且新村裡還配備了完善的雨污分流地下管網。借助粵桂協作的優勢,打造了“八園”等特色景點,并建設“扶貧車間”提供就業崗位,助力村民增收。新村連續五年獲得自治區級以上榮譽稱号,成為鄉村振興示範村的樣闆。
12日下午,實踐隊前往洛陽鎮地蒙村,對典型欠發達鄉村開展鄉村振興調研。實踐隊與地蒙村村委開展座談,駐村第一書記田江、村黨支部書記韋貼篇詳細介紹了地蒙村的發展概況,結合調研方向彙報地蒙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難點和堵點,實踐隊指導老師楊凱依據地蒙村現狀初步推薦可行技術。随後隊員們分為兩組跟随村委工作人員分别前往才考屯和才古屯,通過實地走訪和村民談話,掌握村裡經濟産業、污水排放、垃圾轉運的第一手資料,也了解到村民對人居環境改善的期望與建議。
農村天地廣闊,是一片大有可為的土地。通過兩天的實踐活動,“環江綠韻”鄉村振興實踐隊對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鄉村振興工作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對毛南族文化的深厚底蘊、以及當地政府和人民在推動鄉村振興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有了更為深刻的感受。邁步新征程,鄉村振興,環環相助,提出“華科大解決方案”是我們義不容辭的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