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紹
國際能源署(IEA)統計數據顯示,全球建築行業運行能耗中,暖通空調系統(HVACs)能源能耗占比高達40%,是建築行業節能減排的關鍵方向。因而HVACs節能優化與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可持續利用愈發重要。為了解建環專業如何适應國家“雙碳”目标的發展需求,為建環專業學生提供更好的求學與職業規劃,建環2102班“探尋地熱奧秘,追求低碳采暖”寒假社會實踐隊于2024年1月份開展“各類建築冬季供暖性能測試”實踐活動,并有幸采訪到傑出校友——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熱泵與蓄熱研究中心主任李骥、中信建築設計研究院總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於仲義,進行了深入交流。
校友簡介
李骥,博士,正高級工程師,注冊公用設備工程師,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熱泵與蓄能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建築節能協會智慧低碳城市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地熱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家能源局地熱标委會委員、中國電機工程師學會智慧用能與節能專委會委員、全國能量系統标準委員會委員、中國建築節能協會區域能源專業委員會行業專家、能源環境服務産業聯盟高級專家、ISO TC205 WG9中國代表、IEA HPT ANNEX55中國代表。榮獲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中國電力學會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中國建築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省部級和行業獎14項,被評為“中國建築學會優秀青年工程師(首屆)”、“中國能源研究會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
主要研究方向:可再生能源建築應用、建築綜合能源與需求側響應、公共建築能效提升以及低能耗建築優化分析和設計等。
於仲義,1977年9月生,正高職高級工程師,“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 人選,武漢市“黃鶴英才(城市建設)計劃”人選,全國首屆“百名暖通空調傑出青年”獲得者,湖北省制冷學會青年才俊獲得者,武漢市國防科研系統首屆“十佳科技創新之星”,武漢市創新人才團隊技術負責人。全國暖通空調學會青年委員,國家地熱能行業标準委員會專家,中國地熱産業工作委青委會副主任,湖北省科技廳專家庫成員。2008年博士畢業于6774澳门永利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專業,2010年任中信建築設計研究總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2017年任中信建築設計研究總院建科院副總工程師。
主要從事綠色低碳建築集成技術、可再生能源建築高效應用等領域研究與工程規劃設計。主持和參與了國家、省部和市級課題30餘項和工程專項咨詢20餘項。近五年的科研項目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中信集團重大科技計劃項目、省科技廳科技大走廊協同創新項目、省住建廳科技計劃項目、市住建局科技計劃項目等10餘項,主要圍繞雙碳技術路徑、可再生能源規模化應用、超低能建築集成技術等建築領域“卡脖子”問題開展研究,并為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文件提供支持。在Energy and Buildings、暖通空調等國内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0餘篇,其中SCI、EI收錄10餘篇;出版專著6部,獲得國家技術專利10餘項,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2項、武漢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和三等獎各2項,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鐵道科學技術獎、湖北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獎、湖北省土木建築科學技術獎等共計20餘項。
求學生涯——吾将上下而求索
QS:在華科的學習生活中有什麼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學校和專業的培養對您當前發展最大的影響是什麼?
李骥:學風吃苦耐勞,踏實學習,這種精神一直伴随着華科人的一生。由于華科的地理位置,受到湖北的曆史傳承,華科的同學普遍都有很高的進取心,很強的奮鬥精神,雖然華科合并建校的時間并不長,但教學和科研實力快速發展,在國内已經能名列前茅,這離不開一代又一代華科人的進取與奮鬥。我相信隻要我們能夠始終堅持腳踏實地,同時也不忘仰望星空,心中的夢想就一定能夠實現。
於仲義:首先是學習氛圍濃,印象深刻的是無論平時還是考試周,自習時經常找不到位置,這樣一種濃厚氛圍讓我養成了持續學習的習慣,也讓我參加工作後更快适應了時代發展需求,更快融入工作環境。同時也讓自己有了紮實的專業基礎,便于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QS:從适應國家發展需求、紮根專業應用的角度來說,您覺得大學生在學校裡需要重點培養和掌握什麼知識技能?
李骥:對于學生應該具備的技能,我深有體會,因為我自己也在帶學生。第一點就是要找準作為一名學生的定位,同時也要熱愛自己的專業,因為不論未來要做什麼,首先就要明确自己是一名學生,那麼作為一名學生,首先就一定要學好專業知識。第二個層面一定要堅持與實踐結合,建環專業作為一個應用性比較強的專業,很重要的就是如何将專業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要做到這一點,比較重要的就是提升自己溝通交流的能力,也可以說是情商。建環專業是一個應用行業,走上社會之後不可避免地要和很多人打交道,比如你如何能夠将你的專業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讓你的老闆聽懂,讓老百姓聽懂。和其他人有一個良好的溝通,這是獲取對方的認可和信任進行合作的前提,我覺得這個能力很重要。最後一點,就是創新能力和持續學習,未來的社會一定是充滿挑戰的,時代也是不斷在創新的,比如GPT出現之後,對各個行業都有很大的沖擊,你如何去創新,發現新事物,提出新的想法、新的思路,構建新的模式,就很重要了,隻有這樣,你才能夠行穩緻遠。
於仲義:結合求學經曆,特别是這麼多年的工作經曆,首先第一點要将所學專業知識與行業發展、實踐應用緊密結合,整個建環專業在當今雙碳目标下還是比較重要和有前景的,要主動了解國家當前發展趨勢和重心所在。其次就是主動學習、形成持續學習、終身學習的好習慣,主動去了解一些行業的需求,作為自己的學習目标之一,積極地吸收各種專業知識和掌握相關技能,以便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更快融入工作環境,适應時代發展需求。
步入社會——仍是少年佳意氣
QS:如何實現地熱能的高效、穩定與可持續利用,您覺得最關鍵或者最困難的地方在哪?
李骥:我目前正在從事與地熱相關的工作,這也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就目前而言,地熱能的推廣還是做得非常不錯的,也取得了很多的成績,當然困難和挑戰也是并存的,我個人也有不少的體會。首先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成本問題,比如建設成本,如果采用地源熱泵,就要算上打井取熱的成本,如果要打中深層的管成本就更高了;而針對運行,最好是電驅動,這樣效率也比較高。可能有些系統相對傳統的燃煤運營成本還要高,這樣也會帶來推廣困難的問題,不過國家目前也出台了很多政策,包括促進實現雙碳目标的,包括一些煤改電的補貼政策,這些種種政策對地熱的推廣還是比較有利的,以上是一個成本的問題,第二點是目前社會大衆對地熱認知不夠,從我個人工作中可以體會到,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或者甚至害怕使用地熱能,覺得它有安全隐患,因此在宣傳上也得做足功夫,否則地熱利用也難以推廣。
於仲義:高效、穩定與可持續利用本身就是地熱能的特性,但在實現這些特性的時候需要注意當前使用地熱的成本與其建設周期,控制成本是重中之重。建設的周期會影響施工質量,還有設計的不合理性也會影響地熱能的高效穩定利用。目前北方發展中深層供熱會有政府補貼,但是南方的地熱能利用還沒有達到預期,依然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QS:長江流域存在廣泛也迫切的冬季供熱需求,如何實現長江流域清潔低碳供熱?
李骥:這個問題很好,我之前參加過的許多會議中都有人詢問過這個問題,因為我本身也是武漢人,武漢冬天的冷都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我個人的體會是這樣的:首先第一點,從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角度,發展集中供暖的工作是有必要去積極開展的,因為随着時代的進步,人民對生活水平的需求在逐步增加,但是南北方的分界在當時還比較簡單粗暴,這也是一個問題,針對這個問題,我覺得首要要做的就是分散化,再一個是可再生化,最後是商業化。分散化就是面對如今的各種需求,集中供熱這種以大管網來供熱的方式可能不再具備普适性,其中包括種種原因,比如雙碳目标的約束、前期的建設成本等等;可再生化就是要重點利用可再生能源;商業化的意思是,建議多吸引社會資本,政府資金與社會資金共舉,通過投資運維的模式去建設運營,不失為一種解決分案。将三者合起來思考,通過這種方式解決區域劃分帶來的問題或許是一種新思路,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時,也能夠帶來一些經濟發展新的契機。
於仲義:這個問題非常關鍵,如何解決長江流域供暖的問題不僅關系到廣大老百姓舒适的生活需求,更直接影響了國家的能源消耗與節能減排工作。對于這一點,我們首先要明确長江流域的氣候特征,在冬季室外氣溫低、但同時整體濕度也較大,這是與北方氣候特征有很大區别的,那這也直接影響了長江流域冬季供暖需求和供暖能源形式,我們需要研究清楚。第二點,就是長江流域人們室内的生活習慣,區别于北方全空間連續供暖,長江流域供暖需求可以說是“部分時間”和“部分空間”的。“部分時間”是指并非24小時連續供暖,比如住宅建築,隻有當室内有人的時候大家才會開啟供暖。“部分空間”指的是人們習慣于隻在人員所處的房間開啟供暖,比如說住宅,大家回去後如果在客廳就不會開啟卧室的供暖,如果在卧室睡覺了,就會把客廳供暖關掉。同時長江流域人們習慣于開窗通風。以上種種人行為習慣也直接影響了冬季供暖需求和供暖能源形式,我們也需要重點關注。第三點,從供暖能源形式來說,長江流域可能沒辦法沿用北方冬暖大集中的形式,首先從建設投資和地下空間利用就不具備可行性,因此我們就要更加關注分布式供暖的系統形式。那麼結合國家“雙碳”目标,同樣就需要向可再生能源清潔低碳供暖去更多的研究和利用。
期望寄語——紙上得來終覺淺
QS:雙碳背景下,建環專業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您對學弟學妹們有何寄語或指導?
李骥:目前随着房地産行業的減速,土木專業包括我們專業都面臨着比較大的沖擊,社會大衆目前也并不看好土木工程和房建行業,這是客觀存在的一個背景。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從發展角度來說,我覺得暖通或許另有轉機,我們專業有它自身的優勢,這個優勢就在于交叉和多面手屬性,比如環境、能源、光電,我們都能在其中發揮一定的作用,對大家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還是有很多機會的。當前學生就業壓力應該也非常大,但是也不能夠躺平,我個人還是覺得,不管怎樣,都要堅持奮鬥,持續創新。這也不能光喊口号,我簡單舉幾個例子,目前建環專業在建築行業的機會可能減少,但國家目前提出的“雙碳”目标,和“深地深空深海”發展目标,其實都與我們緊密相關。以深地為例,中深層地熱利用就非常相關,這其中也能誕生很多新的想法,都有值得研究的地方;深海、深空方面,如何營造一個适宜人們生存、适宜一系列設備高效穩定工作的環境,都和我們專業密切相關。包括未來人類想去地外居住,都需要營造一個良好的、宜居的人工環境,以及諸多交通工具,包括國産的C919,飛機内部的溫濕度、光照環境的營造,都是我們專業從事的領域。我們思緒再跳躍一點,随着科技進步,人類始終會向太陽系以外邁出時代的一步,隻要是人類需要涉足的地方,就需要有人工環境的營造,我們專業就始終有用武之地。所以大家不必擔心以後工作的問題,目前首要的關注點應該還是放在學習上面,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跟緊時代發展的步伐,要相信我們專業,更要相信自己,一定會有美好的未來。回想我畢業的這20多年,如果要我回到最初抉擇的時刻,我應該還是會選擇我們這個專業,至少我現在因為在這個專業上做出的點點滴滴感到很滿足,這就夠了,也希望我的這些看法能夠給大家一些信心。
於仲義:随着國家“雙碳”目标逐步落地實施,建環專業在未來一定會走上更大的舞台,希望同學們要保持對專業發展的信心、要保持對專業學習的熱愛,在兼顧學業的同時也要主動了解新鮮事物,了解行業發展前沿,同時結合自身學習興趣與發展需要,努力學好專業課程,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我們建環專業研究的建築能耗在整個建築行業能源消耗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分量,我們同時也應該有一定的社會責任心,為節能降碳甚至實現零碳建築貢獻自己的力量。對于建環專業,節能減排一直都是我們長遠的目标,作為一名大學生,更應将此作為自己未來發展與奮鬥的目标。
文案 | 鄧傑文 王豔輝 付開旗
審核 | 周博坤